《潮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政策解读

2024-09-30 10:55
发布单位:潮州市自然资源局
【浏览字体:

  一、城市愿景

  《潮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下称《规划》)是潮州市未来15年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规划》以“沿海经济带上的特色精品城市、特色产业发展高地、中小城市美的典范”为城市愿景。

  二、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目标

  建设成为安全、繁荣、和谐、美丽的高品质国土空间。

  (一)更可持续、更具韧性的安全国土

  生态、农业空间格局稳固,生物多样性和耕地保护到位,能源、水安全保障有力,自然资源集约利用体系基本形成。

  (二)更加开放、集聚的繁荣国土

  国土开发利用效率和水平显著提升,县镇村体系布局不断优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空间保障有力。

  (三)更加协调、包容的和谐国土

  城镇体系更加合理,中心城区首位度大大提升,覆盖城乡的生活圈基本形成,公共服务设施水平明显增强。

  (四)更具自然和人文魅力的美丽国土

  生态环境提质明显,“绿美潮州”取得成效,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全面优化,全域旅游格局基本形成。

  三、城市性质

  (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坚持保护与活化利用并举,划定保护范围、制定管控措施。加强旅游服务配套保障,营造独具“潮文化”特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二)广东省东部门户城市

  发挥独特的省域门户区位优势,参与建设沿海大通道,串联粤港澳大湾区、粤闽浙沿海城市群,共同打造世界级沿海经济带。

  (三)汕潮揭同城化发展增长极

  坚持汕潮揭同城化发展战略,培育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推进汕潮揭三市一体化,强化区域轨道交通枢纽共建共享。

  四、落实重要控制线划定

  (一)优先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

  至2035年,全市耕地保护目标不低于177.70平方公里(26.66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不低于151.20平方公里(22.68万亩)。

  (二)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至2035年,全市划定陆域生态保护红线406.11平方公里。

  (三)合理划定城镇开发边界

  至2035年,全市划定城镇开发边界396.05平方公里。

  五、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

  促进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湘桥区、潮安区落实作为国家级城市化地区,面积1414.17平方公里;饶平县落实作为国家级农产品主产区,面积1745.72平方公里。

  六、构建“一轴两带”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

  “一轴”:金色韩江发展轴。以韩江为轴,将“一江两岸”联动发展打造成为特色精品城市的核心承载区、中央活力区、科技创新策源地和世界潮人寻根地。

  “两带”:蓝色海洋经济带、绿色生态发展带。统筹潮州港湾海陆空间布局,支撑新能源及储能、海工装备制造、滨海旅游等产业发展;发挥自然禀赋优势推动人文景观与生态景观融合发展,构筑凤凰山茶旅走廊和饶平百里果林带。

  、打造“一廊三心四片区”的城镇空间结构

  一廊:中部集聚发展走廊。规划建设铁路、高快速路等重大交通设施,打造市域中部的产业集聚发展走廊,以大空间承接重大项目。

  “三心”:1个主核心、2个副中心。统筹老城区、韩江新城、凤泉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作为城市主核心,是潮州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打造潮安城区和高铁新城作为潮安片区副中心,打造饶平县城和潮州港经济开发区组团形成饶平片区副中心。

  “四片区”:中心城区、潮安南部、饶平南部、北部山区。

  八、构建“四区两带”的农业空间格局

  北部山区特色农产品生产区:依托凤凰山茶旅走廊重点推进北部生态茶园建设,依托饶平百里果林重点推进潮州特色林果业发展。

  都市产业融合发展区:重点保障水稻等粮食和蔬菜生产,因地制宜兼顾发展禽畜、水果、花卉等农业产业,推进“菜篮子”示范基地建设。

  名优食品加工物流区:重点建设一批畜禽产品深加工基地,支持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农产品加工流通等各类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和农业配套设施建设。

  沿海生态健康水产养殖区:重点创建国家级渔港经济区,支持海洋牧场建设,建设集生态保护、产业发展和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农业区。

  都市农旅休闲体验带:以都市农业为抓手,串联休闲旅游景点,拓展农耕体验功能,支持农事体验基地、科普教育基地等多样化发展平台建设。

  文化农旅自然风光带:以农田自然风光和优势特色农业为抓手,加强与揭阳、梅州等周边城市茶旅融合游线的联动。

  九、筑牢“三山三链两水一湾”的生态安全格局

  “三山”:凤凰山-嶂宏山、桑浦山、石壁山。重点推进凤凰山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恢复、桑浦山造林绿化和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

  “三链”:青田山-青麻山岛丘链、秋溪山-圆山岛丘链、大北山-冠山岛丘链。重点加强高质量水源涵养林,提升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及生态保育等方面的功能。

  “两水”:韩江、黄冈河水系。重点以碧道建设为抓手,推进韩江流域、黄冈河水环境综合治理和自然修复。

  “一湾”:柘林湾和大埕湾。重点推进黄冈河口、柘林湾、大埕湾、海山岛和汛洲岛的典型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修复。

  十、规划“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重点镇-一般镇”的城镇等级体系

  “中心城市”:主城区(包括湘桥区、枫溪镇),主要承担市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等核心功能。

  “副中心城市”:潮安城区、饶平县城以及凤泉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潮州港经济开发区、高铁新城,主要发挥作为片区副中心的角色。

  “重点镇”:凤凰镇、古巷镇、金石镇、钱东镇、高堂镇、三饶-新丰镇,建设成为片区承担综合服务功能的重要节点。

  “一般镇”: 其他镇,主要完善城乡生活圈建设,满足人民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需要。

  十一、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布局

  优化全市产业空间布局,引导不同类型产业的协调合理布局。

  传统优势产业布局:推动陶瓷、不锈钢、食品、印刷包装等传统产业承载空间的转型升级,引导产业上楼入园,促进村镇工业集聚区的空间承载力。

  战略新兴产业布局:支撑前沿新材料、清洁能源、海上风电、绿色低碳、智能卫浴、生物医药与健康、现代食品、安全应急、现代物流等战略性产业集群的发展。

  现代服务业布局:支持在韩江新城半岛广场、北溪片区、高铁新城、饶平南站围绕轨道交通站点布局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提高产业转移与创新性企业的空间承载能力。

  文化旅游业布局:重点依托湘桥区的潮州古城、凤城生态水乡,潮安区的凤凰镇、龙湖镇龙湖古寨,饶平县的上饶茂芝会议旧址等旅游景点,逐步培育形成全域旅游的发展格局。

  十二、统筹衔接陆海空间

  以海岸线为核心,明确陆海一体化保护和利用空间,合理确定陆海空间功能、规模和边界。

  十三、形成“一核四廊五组团”的历史文化风貌格局

  “一核”:环古城文化核。

  “四廊”:韩江­汀江­梅江古驿道文化廊道、潮惠下路古驿道文化廊道、饶平古驿道文化廊道、滨海旅游文化廊道。

  “五组团”:潮安南部侨乡文化组团、饶平北部山地文化组团、饶平中部山水文化组团、饶平南部滨海文化组团、环凤凰山文化组团。

  十四、突显山水城市特色风貌

  (一)贯彻城市与山水有机融合的理念

  打造“山-田-江-海-城”和谐自然的空间格局、四类特色风貌空间,包括北部森林、中部田园、西部韩江、南部海洋。

  (二)加强依山、沿江、滨海地区的风貌引导

  留出“望江、望山、望海”的视线通廊,沿江及滨海地区形成“前低后高”的建筑高度控制,临山地区构成“实-虚-实-虚”的天际线变换。

  十五、构建综合交通体系

  (一)补齐粤东通用机场短板

  规划建设饶平通用机场,补齐粤东通用机场短板。

  (二)巩固和强化粤东铁路枢纽地位

  构建“高速铁路+快速铁路+普速铁路”的多层次铁路线网体系,形成“两高两快一城际两普”的线网布局,构建“两主四辅多节点”的铁路客运枢纽布局。

  (三)增强港口服务能力和辐射能力

  实现潮州港与汕头港、揭阳港错位发展,建设成为广东省沿海地区性重要港口和地区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枢纽。

  (四)建设粤东公路枢纽

  构建“四横四纵”的高速公路网络,以高速公路和城际快速路为主体,普通干线公路为补充,在重要地区之间形成连续快捷通道。

  十六、中心城区构建“两带两轴双核六片”的空间结构

  “两带”:韩江活力带和北溪活力带。依托韩江的优质滨水廊道,规划营造宜人的滨水空间,依托北溪的优质山水资源,营造山水融城的现代新城样板。

  “两轴”:生活服务发展轴和现代服务发展轴。生活服务发展轴依托潮汕公路­金山大桥-北山路,带动意溪文旅组团和老城区联动发展;现代服务发展轴依托潮州大道,串联主城区-凤泉湖组团两大服务中心以及重大产业发展平台。

  “双核”:老城综合服务中心和韩江新城现代服务中心。重点完善行政办公和古城文化旅游等传统服务职能;打造集聚城市活力、提供多元化公共服务的新核心。

  “六片”:凤泉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旧城综合服务片区、潮州站商贸物流片区、韩江新城现代服务片区、意溪文旅片区、凤泉湖高新产业片区。

  十七、中心城区优化用地布局

  (一)划定国土空间规划分区

  中心城区划分为生态保护区、生态控制区、农田保护区、城镇发展区、乡村发展区、矿产能源发展区等6类规划分区,各分区主导功能占比达60%以上。

  (二)明确居住用地规模

  规划至2035年,中心城区居住用地37.67平方公里,人均居住用地面积45.38平方米/人。

  (三)提升公共服务设施供给水平

  规划至2035年,中心城区机关团体用地1.08平方公里,人均机关团体用地面积1.30平方米/人;文化用地0.60平方公里,人均文化用地面积0.72平方米/人;教育用地0.63平方公里,人均教育用地面积0.76平方米/人;体育用地0.65平方公里,人均体育用地面积0.78平方米/人;医疗卫生用地0.39平方公里,人均医疗卫生用地面积0.47平方米/人;社会福利用地0.07平方公里,人均社会福利用地面积0.08平方米/人。

  (四)明确社区生活圈建设标准

  以实时路径15分钟可达范围划定社区生活圈,服务半径800-1000米,作为基本空间单元配置日常保障性公共服务设施。

  十八、中心城区完善绿地系统和开敞空间

  (一)建立四级绿地体系

  规划形成由“郊野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构成的四级绿地体系。规划至2035年,中心城区公园绿地面积为7.02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建成区的绿地率达到40%以上。

  (二)加强通风廊道管控

  规划充分发挥潮州大道的城市风廊作用,弱化城市热岛,提高城区环境宜居性。

  (三)构建绿道系统

  规划形成由“区域绿道、市级绿道和社区级绿道”三级、“都市型绿道、生态型绿道和郊野型绿道”三类组成的绿道系统。

  十九、中心城区构建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系统

  (一)搭建城市骨干道路网体系

  规划中心城区形成“一环四射”快速路网体系,主干路重点完善韩江新城、意溪古镇区域、凤泉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区域的道路交通集散网络。

  (二)建设安全、便捷、通畅的慢行交通

  规划形成与山水城市特色匹配、与机动车交通发展协调、与公共交通系统良好衔接,系统性、人性化的慢行交通系统。

  (三)完善常规公共交通系统

  中心城区进一步完善常规公交系统,整合提升常规公交线网服务水平。

  二十、中心城区加强市政基础设施支撑

  (一)构建“一张网”供水格局

  构建多水源互为备用安全体系,供水总规模达69万立方米/日,管网布置以环状为主,枝状为辅。

  (二)构建“雨污分流”排水系统

  规划至2035年,中心城区污水处理率应达到98%,污水排放标准达到一级A标。中心城区规划污水处理厂7座,污水处理规划总规模约47万吨/日;雨水系统一般地段排雨标准为2年一遇,城市重点地区、地势低洼地区、重要道路交叉口和立交桥雨水排除设施的排雨标准为3-5年一遇。

  (三)建设适度超前电网系统

  中心城区规划500kV变电站1座、220kV变电站6座、110kV变电站30座。规划至2035年,中心城区电力负荷分别达113.8万kW左右,电网总供电能力分别达到243万kW。

  (四)推进通信网络集约化发展

  统筹规划中心城区通信基础设施,引领集约化发展,将中心城区打造成为宽带网络标杆城区。通信管道、基站以共建共享为主、自建为辅,通信管道全覆盖。

  (五)构筑区域协调供气体系

  中心城区供气以天然气为主、液化石油气为辅,陆上管道气源供应主要依托西气东输三线闽粤支干线。规划至2035年,天然气总用气量约9.3亿立方米/年,液化石油气总用气量约18万吨/年。

  (六)推动生活垃圾分类

  规划至2035年,生活垃圾收集率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9%以上,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不低于60%,生活垃圾焚烧能力占比达到80%左右。

  二十一、中心城区塑造整体景观风貌格局

  贯彻城市与山水有机融合的理念,打造“山-田-城”和谐自然的空间格局,把中心城区建设成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协调、具有吸引力的现代化城区。

  “通江达海”:“一江、三溪”为联系山-海的主要廊道。

  “群山环抱”:重点保育“绿屏+绿楔”北部森林生态系统,严格控制开发建设,构筑城市重要生态景观格局。

  “田园风光”:农田生态系统构筑城乡共享空间,建设魅力乡村单元、农业郊野公园,打造中心城区特色的城乡共享示范空间。

  二十二、中心城区落实重要控制线划定

  (一)城市绿线

  中心城区划定城市绿线3.49平方公里。

  (二)城市蓝线

  中心城区划定城市蓝线20.12平方公里。

  (三)城市紫线

  中心城区划定城市紫线1.03平方公里。

  (四)城市黄线

  中心城区划定城市黄线2.53平方公里。

  (五)工业用地控制线

  中心城区划示工业用地控制线19.65平方公里。




点击查看:政策原文

点击查看:一图速览《潮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




附件: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