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潮州市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
(关于印发《潮州市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
关于印发《潮州市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直属有关单位,市直属各学校:
《潮州市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实施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市教育局、市发改局反映。
潮州市教育局 潮州市发展与改革局
2017年5月8日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共印45份)
潮州市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
(2016-2020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广东省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我省教育“创强争先建高地”的意见》、《广东省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要求,促进全市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推进教育现代化,推动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时期教育发展状况
(一)主要成就。
1.各类教育事业均衡协调发展。
——学前教育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从2010年的84.58%提高到2015年的109.4%,超额完成省下达任务。
——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成效显著。到2015年,义务教育各项指标均达到或优于省预定标准,初中三年保留率达到94.87%,适龄视力、听力、轻中度智力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省预定标准。
——完成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阶段性任务。2011年底,潮州市在粤东率先通过省政府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督导验收。全市共有35所普通高中,均达到市一级以上学校建设标准,高中学校逐步走上优质化、特色化发展道路,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98%。普通高中与中职教育发展协调性不断提高,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大批各类技能型人才。
——教育信息化和装备现代化水平快速提升。到2015年底,全市中小学校实现“校校通”全覆盖,建成校园网381个,拥有学习终端8.2万台,多媒体设备6636台,70%普通教室配置多媒体教学设备;全市中小学校建成实验室及功能室共5212间(其中理、化、生实验室545间,小学科学实验室390间),图书馆(室)669间,藏书1千万册,基本满足学校开展现代化教学和实验教学的需要。
2.教师队伍素质进一步提升。全面实施中小学“十百千人才培养工程”、“阳光教育”师资培训等一系列名师工程,出台教师提升学历激励机制,全面加强队伍建设。小学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从2010年的99.8%提高到2015年的100%,其中大专及以上毕业学历9637人,达92.20%;初中教师学历达标率从2010年的98.0%提高到2015年的100%,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4998人,达69.64%,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从2010年的85%提高到2015年的100%。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高级职称分别从2010年的65.2%、5.9%、17%提高到2015年的72.28%、9.33%、18.1%。
3.教育投入大幅增加。2011-2015年,全市教育经费总投入达到143亿元(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119亿元,含中职技工),比“十一五”期间增加88亿元,受惠学生达238万人次。学生公用经费逐年提高,困难家庭学生资助政策得到全面落实。“十二五”期间,义务教育公用经费逐年提升,其中:初中从750元/生提高到1950元/生,小学从350元/生提高到1150元/生;高中阶段免学费资助从每年每生1500元提高到2000元;对符合条件的中职学生实行免费就读。学校软、硬件设施得到加强。“十二五”以来,投入约1.9亿元,新建、改建、扩建了130所幼儿园,各镇均建成1所规范化公办中心幼儿园,公办幼儿园、规范化幼儿园占比分别达到30.62%、55.18%。撤并86所农村学校,709所义务教育学校完成了标准化建设,公办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覆盖率达到100%。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三年规划目标任务取得阶段性成效,共投入1.36亿元,竣工项目232个,危房和存在重大安全隐患校舍处置工作全面落实。投入约4亿元新建、改建、扩建高中阶段学校39所,增加建筑面积19.6万平方米,增加学位5.4万个;特殊教育能力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常住人口4万人以上的镇均建设了特殊教育随班就读资源教室,投资4010万元的市特教学校即将投入使用。至2015年底,全市已投入创强项目建设约18.28亿元(其中民间资金投入教育创强约8.28亿元)。
4.办学体制机制创新成效突出。2011年至2015年,全市社会力量积极投入办学,建设了湘桥区城南阳光实验学校、饶平县城西实验中学、饶平县英才实验中学、饶平县新塘中心幼儿园等16所优质学校,增加优质学位约2.7万个。
5.教育综合实力大幅度提升。全面实施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区)工程,取得明显成效。至2015年11月,全市累计建成教育强镇40个,覆盖率达到100%;枫溪区建成教育强区,湘桥区顺利通过“创均”国检。通过教育创强和均衡化建设,全市共新增校园面积30.3万平方米,新增建筑面积34.9万平方米,校园环境焕然一新,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更趋完善,各级各类学校的设备设施、功能室场更加齐全到位。各区域资源配置也更趋合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成人教育和社区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全市教育体系更加科学。教育综合实力显著提高。“十二五”期末,全市共有中小学771所,其中高中35所,初中103所,小学633所;全市中小学生337704人,其中高中生61968人,初中生83212人,小学生192524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9所 ,学生13897人,各级各类幼儿园676所,在园幼儿97437人。全市共有特教学校3所,在校三类残疾学生496人(包括随班就读学生)。“十二五”期间,共创建省一级学校2所(普高1所、幼儿园1所),市一级学校13所(普高5所、幼儿园8所)。全市共有国家级示范性高中5所,省一级学校(含普高、职高、幼儿园)17所,市一级学校(普高、幼儿园)33所。教育水平进一步提升。潮州“阳光德育”发展模式不断完善,逐渐成为全省德育教育工作一个响亮的品牌,得到省政府肯定,于2012年在全国“阳光德育”论坛上向全国同行介绍推广,潮州教育的知名度大大提升。努力打造特色课改品牌,潮州“构建活力课堂,推进阳光教育”课改模式获得省教育厅的充分肯定。高考连年实现大丰收,全市一批、本科、省围上线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二)存在问题。
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偏低等限制,教育在改革和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教育经费投入尚有不足,未能更好满足教育发展需求。二是城市用地规模扩张迅速,新城区和城镇新区学校规划配套建设不到位,新建住宅小区教育配套建设未及时跟上,难以满足就近入学要求;部分教育设施用地不够,尤其是运动场地不足,不能满足使用要求,且改、扩建实施操作难度很大。三是教育体系还存在短板。高中阶段教育结构不够合理,中职与普高规模未能达到大体相当,中职技工教育办学规模还不够大,办学能力不够强;学前教育发展任务还较为艰巨,公办园、优质园不足现象仍然突出。四是教育内涵建设需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结构性缺编突出,且存在学历偏低、优秀骨干教师比例不高等问题,山区、农村及城郊学校师资仍较为薄弱。学校管理还需加强。学校教育观念还要进一步更新,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还需加强;教育科研重视程度尚有不足,科研能力较为薄弱,科研产出效率较低。
二、“十三五”时期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以实现教育现代化,打造“教育强市”为目标,以尊师重学活动为抓手,以质量内涵建设为核心,以教师专业成长为重点,以加强综合改革为动力,全力推动潮州教育实现“三个新提高”,即队伍综合素质有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新提高,教育治理保障能力有新提高,有力有为、决战决胜,进一步提高教育优质度、公平度和满意度,为我市经济与社会发展,实现“凤凰腾飞”目标提供更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二)战略目标。
——初步构建公益普惠性学前教育体系。到2020年,学前教育无违规办园现象,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98%以上,规范化幼儿园比例达80%以上,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比例达80%以上,初步构建起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公益普惠性学前教育体系。
——均衡优质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到2020年,基本实现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入学机会均等,多途径为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提供义务教育学位。全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以上;视力、听力、智力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5%以上。
——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提升。到2020年,全面提升普通高中办学水平,促进普通高中学校协调优质发展,全市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5%以上。普通高中与中职技工教育协调发展,办学规模大体相当,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大批各类技能型人才。
——教师发展基础能力全面提高。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更加健全,教育经费使用绩效和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结构逐步优化,整体水平不断提升。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高层次领军人才队伍、学术骨干队伍和青年后备人才队伍建设实现持续协调发展。新型教育智库支撑教育改革发展更加有力。
——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全面提高。到2020年,力争全面完成《国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的目标任务。全市光纤网络校校通达到100%,优质资源班班通达到100%,教师个人网络空间达到90%以上,初中以上学生个人网络空间达到90%以上,中小学校网络多媒体教室占总课室比例不低于90%,各级各类教育信息资源实现互联互通,网络学习广泛普及,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教育信息化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革和教学质量提高的支撑作用充分显现,基础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全面提高。
——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显著提高。坚持素质教育主题,强化质量核心、内涵发展,建立健全教育教学评价机制和管理机制,积极探索优质教育发展机制,大力提升管理水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推进学校教研科研工作,进一步完善科研工作制度和教研科研激励奖励机制,加强教师教研科研能力培训,积极组织开展课题研究,提升教研科研产出效率与教研科研成果影响力,创造一批面向全市和全省推广的教研科研成果,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提升教育品质。
——构建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和终身教育协调发展体系。办好高质量师范教育,进一步办好韩山师范学院潮州师范分院,培养学前教育师资。筹划申办大学以及高职院校,发展高等高职教育。扩大成人教育规模,推进市、县(区)广播电视大学转型发展。推进教师继续教育和成人教育。建立完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密切配合的工作体制。积极推动公共教育资源向社会开放,提高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水平。
三、发展任务
(一)合理稳妥调整学校布局。
1.认真落实国家、省相关政策规定,严格贯彻落实《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标准化发展意见的通知》(粤府办[2013]32号文)要求,将“加强市区城镇新建住宅区教育设施配套建设,新建住宅区达到10000户以上的必须单独配建中学;3000户以上5000户以下的必须配建小学”政策落实到位。教育配套设施建设应纳入控制性详细规划,居住区、小区用地“招拍挂”时应同时公布教育设施配套规划条件。规划要求配套建设教育设施的住宅项目,教育配套设施应与项目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竣工验收,验收后无偿移交当地县(区)政府(管委会),县(区)政府(管委会)应及时接收并将其办成公办学校。
2.研究制订新建住宅区教育设施配套实施办法,对中小学及幼儿园配套建设,从规划布局、建设用地管理、配套建设的约束以及资金保障机制、规划建设审批程序、加强监督管理等方面作出规定,保证学校布局规划的真正落实。在此基础上,协调配合相关部门,借鉴其他地方经验,探索推进新建住宅区配建教育设施的相关政策组织起草工作。
3.结合城镇建设用地规划,制定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土地征用计划,尽快建立中小学建设用地收购储备制度。对由于布局调整闲置的校舍土地进行置换、盘活和再利用,确保教育用地高效集约利用。
4.及时修订调整完善市区教育设施布点规划和控制性规划。以“三旧”改造和城市向东拓展为契机,将市区布局调整与教育现代化、义务教育优质标准化建设、幼儿园建设结合起来,统筹推进市区教育布局调整。城市新区新建学校要坚持高标准和适度超前进行建设和配套。重新修订完善韩江新区学校建设和教育用地规划,绘制规划图,列入城市总体规划。在潮州大道北段、南段,潮州新区、城市三旧改造区,配套建设一系列新的学校、幼儿园,以适应潮州古城区发展旅游业和新区发展教育布局调整的需要。逐步调整、配套、完善老城区、城郊、带农镇(街)现有学校,对老城区中小学分门别类采取易地重建、原址重建或扩建等办法提档升级。对于布局调整规划需保留但周边环境仍较差的老市区中小学,可利用“三旧”改造政策,将周边破旧厂房或拆迁民宅用地纳入校园范围,通过扩建或整体重建改善办学条件,改变薄弱校面貌。与此同时,加快推进规范化幼儿园建设,构建完善以公办幼儿园和等级幼儿园为示范、乡镇中心幼儿园为骨干的学前教育体系。
(二)加快发展学前教育。
1.高质量高标准推行学前三年教育。加强幼儿园管理,全面清查办园资格,落实园长和教师提证上岗制度。强化对学前教育机构的安全管理,建立健全安全工作制度。加强幼儿教学管理,防止幼儿教学出现“小学化”倾向。到2020年,全市学前教育毛入园稳定在98%以上,规范化幼儿园比例达80%以上,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比例达80%以上。
2.多渠道、多形式发展公益性幼儿园。坚持以举办公益性幼儿园为主,鼓励多形式、多层次发展学前教育,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组织或者个人捐助、举办或参与举办公益性幼儿园。2020年,初步构建起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公益普惠性学前教育体系。市绵德幼儿园和饶平县中心幼儿园要争取易地重新建设,以满足办学需求。
3.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空余的校舍和部分富余的小学教师举办农村学前教育。
(三)大力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1.深入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优质标准化发展。到2020年,全市基本实现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入学机会均等。
2.对生源不足、规模较小、学生在100人以下的学校,结合实际逐步做好调整和撤并工作。多方筹措建设资金,新建市绵德小学。潮安区在县城区新建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全市公办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覆盖率达65%以上。
3.积极解决我市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把我市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纳入教育发展规划,鼓励依托民办学校或创办外来工子弟学校等渠道为我市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提供义务教育学位。
(四)全面提升普通高中办学水平。
1.做好提升高中阶段教育规划工作,有计划地推进一批普通高中扩建项目,争取省级奖补资金投入,全面提升全市普通高中办学水平,促进普通高中学校协调优质发展。坚持适度建设的原则,重点改善学校内部设施条件,加快实验室、图书室、学生宿舍和食堂等设施的配套建设。全面推行优质普通高中招生名额直接分配制度,分配比例不低于50%,全面取消公办普通高中招收择校生。
2.深入实施薄弱普通高中改造提升工程。实施优质普通高中再提升计划,引导市一级普通高中提升办学水平,使全市省一级以上普通高中达到60%以上。因地制宜,推动优质特色内涵发展,引导各学校走特色发展之路,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实施普通高中特色发展计划,建设培育一批特色学校,建设具有潮州特色的普通高中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质量评价体系。
(五)促进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扩容提质。
1.抓好初中毕业生升学分流工作。探索和建立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完善中考质量评价方案,重点对初中毕业生报考率和升学率进行评价,建立激励机制。建立健全初中升学责任体系,建立“校长包校、级长包级、班主任包班、科任包人”的工作机制,确保招生任务和招生政策宣传落实到每所初中学校,每个毕业生。实施招生绩效奖励措施。
2.扩大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加快市职业技术学校建设,2018年办学规模达到3000人,2020年达到4000人,争取到2020年全市增加一至二所省级重点职业技术学校。力争将原湘桥区虹桥职业技术学校办成省级重点职业技术学校。
3.加快职业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市职业技术学校二期工程优先项目的建设进度。在职业学校扩建项目的报建审批、土地征用、配套投入等方面给与优先安排,力争一至二所县区职业学校列入省职业教育项目工程。
4.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等职业学校要结合地缘优势和产业特点,办出专业特色,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职业技术学校要积极创新办学模式,继续完善校企合作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合作机制。要加大专业设置改革力度,促进专业设置密切对接产业、企业、岗位和生产过程,对应专业技能、职业岗位和职业标准,力争若干专业列入省规划专业项目。
(六)发展高职高等教育。
大力动员社会力量投资高等教育建设,努力建设潮汕大学。进一步落实《广东省教育厅 潮州市人民政府共建韩山师范学院协议》,探索创新措施,支持韩山师院办学。建设潮州卫生健康等高职学院,发展高职教育。进一步办好韩山师范学院潮州师范分院,培养学前教育师资。加强与韩山师范学院的市校产学研合作,推进市、县(区)广播电视大学转型发展,完成基层电大的更名挂牌工作,重新定位,建设基层开放大学。
(七)加快发展特殊教育。
1.有计划地推进特殊教育学校改建扩建工程,增添设施设备,改善办学条件。2017年上半年完成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建设工作,2017年下半年完成饶平县特殊教育学校新建工作。
2.根据特殊教育教职工编制标准,足额配备特殊教育教职人员,落实特殊教育教师津贴标准。
3.支持普通学校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到2020年,全市视力、听力、智力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5%以上。
(八)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进一步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核心,把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感恩励志教育和基本素质教育贯穿始终并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继续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和“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等系列主题活动。
2.以创新德育载体为途径,积极构建立体社会综合实践教育体系。全面提升校外教育基地功能和质量,挖掘全社会育人资源。拓展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涵、创新德育载体,着力培养学生明理、勤奋、坚毅、刻苦的品质,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市、县区青少宫、乡村少年宫的作用,到2020年,建设“社会资源大课堂”,完善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准入条件与资质认证办法,新建若干农村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学生公共安全教育实训基地,建设10个学生社区工作指导站和10个面向社区开放的学校素质教育综合基地及10个高品位、宽覆盖、多形式,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校外教育活动示范基地。
3.以提高班主任专业能力为重点,进一步强化德育队伍建设。加强省、市级名班主任工作室建设,做好市级名班主任培养对象集中培训工作。建立市级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室联盟,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增强德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级合作网络,继续办好家长学校,探索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育人的机制,共同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引导未成年人勤奋学习、快乐生活、健康成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4.以生命教育为主线,举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按规定配齐校医和心理健康教师;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经费的投入,建好办好学校心理健康咨询室、团体辅导室;积极开展团体辅导课和个体心理辅导活动。实施生命教育,制定心理健康教育规划,完善心理危机干预和转介机制,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人格。
5.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切入点,进一步建设优良的教风、学风、校风。加强学生党团组织、少先队和学生会建设,积极发展学生社团和兴趣小组。抓住重大活动、重大事件、重要节庆日等契机,广泛开展特色鲜明的主题教育活动和具有时代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大力组织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继续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和优秀剧目进大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潮州乡土文化,开展潮州大锣鼓、潮绣等潮州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积极营造育人氛围浓厚,体现时代特征、潮州特色、学校特点的校园文化。
(九)加强体育艺术教育和国防教育。
坚持“健康第一”的理念,深入推进中小学生阳光体育。到2020年,全市100%的学校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使学生的体质健康合格率不断提高。
1.鼓励支持艺体特色学校建设。积极鼓励、支持学校创建体育卫生艺术教育教学特色学校。加强体育、音乐、美术等薄弱学科建设,配齐学科教师,开足开好规定课程。全市初级中学,预防艾滋病、结核病教育及人口与计划生育教育、青春期性健康教育纳入相关年级健康教育,健康教育确保课时、教师、教师用书、教案、考核五个“落实”。丰富学校艺术教育内容,不断增强学生艺术素养,全市创建艺术教育示范校5所。积极实施中小学体育艺术“2+1”项目,确保每名学生至少掌握2项体育技能和自主发展1项艺术特长。全市中小学体育艺术“2+1”项目学校达到13所,市级青少年校园足球的项目学校达到35所。
2.提高和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全面推进阳光体育活动,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和谐发展,健康素质不断提高,到“十三五”末,全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总体水平达到或超过全国同龄学生水平。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力争全市40%以上的学生达到优秀级标准,98%以上的学生达到及格以上标准。建立健全管理网络,加强检查监督,做好测试成绩的登记、统计和按时逐级上报工作。
3.加强学校卫生防疫和食品卫生安全工作。落实“教育为先、预防为主”原则。努力预防和控制食物中毒、艾滋病、结核病、乙型肝炎等重大传染病的暴发流行,增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全面实施《潮州市中小学校(幼儿园)食堂量化分级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各项工作管理机制和卫生安全工作责任追究制。结合义务教育标准学校建设,到“十三五”末,全市中小学生食堂、厕所、宿舍、卫生室、饮用水和校园环境6项指标基本达到国家合格标准以上。
4.加强国防教育。国防教育纳入学校工作计划,落实国家《高级中学学生军事训练大纲》,按照《关于加强全市高级中学新生军事训练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实施高中阶段学生参加一次以上的军训制度,集中开展军事技能训练和军事知识讲座,成绩记入学生学籍档案,逐步使我市学校国防教育和军事训练工作进一步向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十)构建灵活开放终身教育体系。
1.健全终身学习体系。加快学习型社会建设,推动全市开展学习型城市创建工作,形成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完善、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学习机会开放多样、学习资源丰富共享的学习型城市。支持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鼓励和引导社区居民组建学习共同体。畅通一线劳动者继续学习深造的路径,建立在职人员学习、就业、再学习通道,实现优秀人才在职业领域与教育领域的顺畅转换。
2.提升社区教育内涵发展水平。探索政府购买、服务外包、委托管理等形式,培育多元化终身教育主体,建设新型社区教育治理体系。有效整合社区内教育资源,丰富社区教育内容,创新社区教育形式。积极举办“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市民大讲堂”、“全民读书节”等群众性学习活动,支持各地培育一批社区教育特色品牌项目。开发具有潮州特色的社区教育本土文化课程,建设符合社区居民学习特点的社区教育课程体系和课程资源。增强对市民教育培训,社区老年教育,青少年校外教育,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服务能力。推动城镇社区教育向农村延伸,激发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办学活力。加强城乡社区教育机制和网络建设。积极开展社区教育区域对接、层次对接和类型对接的“三对接”,努力实现农村职业教育、职业培训教育与成人继续教育、终身学习有机整合,协同发展。
(十一)加强学校安全工作。
切实加强校园“人防、物防、技防、巡防、联防”建设,着力化解校园矛盾纠纷,持续开展校园及周边治理综合治理,建立健全校园安全防控体系,完善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创新校园安全管理,深化平安校园建设。到2020年全市创建200所“安全文明校园”,实现“平安校园”全覆盖,维护教育系统和谐稳定。切实加强校园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建立完善学校安全维稳责任体系,确保校园政治稳定。创新学校安全教育方法途径,深入推进学生安全法制教育“三进”工作,完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定期组织师生开展防地震、防火灾、防踩踏等紧急疏散演练,突出加强学生道路交通安全教育。做好校舍安全和校园周边地质灾害的除险排查和加固工作,确保学校财产安全。
四、体制机制改革
(一)继续推进教育体制机制创新。
坚持教育公益性和普惠性原则,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义务教育坚持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力量为补充,进一步解决公办学校经费由政府包办的单一投资机制,推进办学多元化,开辟多种教育投资渠道,打破地域界限,探索“合作制”、“承办制”、“委托管理”等其他办学体制,切实解决教育投入不足、教育优质资源紧缺的突出问题,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促进教育公平。公办学校根据需求,积极探索名校办学集团化、名校合并薄弱学校、一校多区等办学形式,促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非义务教育实行更加灵活、开放、多样的办学体制。高中阶段教育建立以公有制为主导、产权明晰、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办学体制。完善优惠政策,鼓励公平竞争,引导社会资金以多样方式进入教育领域。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推进职业技术教育多元化办学,鼓励中职和技工学校与企业、社团、个人在确保产权明晰基础上采取联合、连锁、集团化、股份制等模式办学。
(二)进一步完善教育管理体制。
义务教育实行市统筹规划、县(区)为主管理的体制,建立健全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办好每一所学校,保障每一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残疾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督促适龄儿童少年按时入学,维护学校周边治安环境安全,积极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改善教师生活和工作条件。高中阶段教育实行政府统筹、分级管理、以县区为主的管理体制。县(区)政府(管委会)要切实制订高中阶段学校发展规划,加大经费投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布局调整,加快学校改建和扩建,足额配备教师编制。各级、各部门要树立服务意识,转变管理职能,切实履行教育统筹规划、政策引导、监督管理和提供公共教育服务的职责,减少和规范对学校的行政审批事项,依法保障学校充分行使办学自主权,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
(三)推进教学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1.不断深化教学改革。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掌握科学学习方法,形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积极推进分层教学、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制度改革。将课程改革推向纵深发展,全面推进“阳光教育”、“活力课堂”工作,充分发挥课改优质学校的示范效用,评选一批教学优质学校,创建一批全省义务教育课程教学示范学校。定期举办中小学中青年教师教学观摩赛或教学论坛,办好“名师讲坛”,充分发挥“名师工作室”的效用,带动全市教师真正落实“有效教学”工作,培养学生好学、乐学、能学素质。
2.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把减负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学校考核办法,更加侧重学生合格率、进步率和综合素质转变方面的评价。实行“学生减负”工作责任制,开展“学生减负”专项督查和经常性检查,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严格把好学生课外作业布置关和考试关,控制和减少作业量与考试次数,均衡各学科作业量。严格执行教学计划,不得随意增加课时和提高教学难度。各种考级和竞赛成绩不得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和升学的依据。
3.规范和完善招生制度。全面实行小学生就近免试入学、初中生对口入学或采取电脑派位入学组织方式。稳妥改革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办法,推进实施优质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到校”工作。规范体育、音乐等优秀特长生录取办法。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实行统一考试招生和自主招生结合办法,不断拓宽与珠江三角洲职业院校联合招生等升学渠道。
(四)推进教育对外合作与交流。
探索中小学校建立与国(境)外学校沟通交流机制,积极推进基础教育现代化,加强基础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支持中小学校引进、开发国际理解课程,加强国际化校园文化建设,鼓励学生双向交流,深化国际理解教育,增强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鼓励中小学校长、教师与国(境)外校长、教师交流,吸收运用国(境)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方法,提高校长、教师国际化素养。
(五)促进民办教育规范特色优质发展。
实施民办学校分类管理,加大对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的扶持力度,确保民办学校分类管理改革平稳有序推进。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扩大社会资本参与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民办教育质量,提升民办教育社会声誉。鼓励采取股份制、合作制、合伙制设立民办学校,探索举办混合所有制学校。鼓励公办学校、民办学校开展资源共享、人才交流和深度合作。规范独立学院发展。完善民办学校法人治理结构,健全民办学校收费制度,健全资产管理和财务会计制度,建立教育质量监测评估和风险防控机制,健全民办学校退出机制。
建立完善各级政府支持民办教育发展工作机制,修订完善扶持民办教育发展措施,落实非营利性和营利性民办学校在财政、税收、用地、收费等方面的差别化扶持政策。实施民办教育规范特色发展计划,建立健全民办学校治理机制和监督机制,建立民办学校信息公示和信用档案制度,规范民办学校财务与资产管理,加强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推动民办学校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到2020年,培育和建成一批办学规范、质量优良、特色鲜明、社会声誉好的高水平民办学校,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的格局。
鼓励和扶持民办职业教育,对符合条件的民办职业技术教育,可享受与公办职业技术院校同等优惠政策。建立行业企业参与岗前培训的激励机制,调动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积极性。
(六)完善教育督导制度。
健全督政、督学和评估监测三位一体的教育督导体系。各县(区)政府(管委会)应明确负责教育督导的机构和人员,加强督导能力建设。完善教育督导报告发布制度,加大教育督导公开和问责力度。加强对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履行教育职责的督导。加强中小学督导责任区建设,提升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工作水平。建立教育督导部门归口管理的评估监测制度,健全各级各类教育质量监测指标体系,全面开展教育质量监测。建立健全教育督导评估信息系统,推进教育质量监测数据和结果的有效使用。
五、保障措施
(一)大力推进强师工程。
1.加强教师资源配置管理。足额配齐教师编制,及时补充教师,严格实施幼儿园教师资格制度,全面实施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制度。逐步推动县(区)域内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开展县(区)域内义务教育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对农村边远地区实行倾斜政策。充分利用免费师范生政策吸引优秀生源报读师范类专业,通过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上岗退费、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等优惠政策,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2.加强师德建设。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深入开展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把培育良好师德师风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完善师德规范,健全师德考核机制,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把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的重要指标。加强师德宣传,努力营造崇尚师德、争创师德典型的良好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加强教师诚信体系建设。强化师德监督,构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多方参与的师德监督体系。严肃查处师德违规行为,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
3.改革和完善教师培训制度。根据广东省教育厅《强师工程实施方案》,建立教师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机制。依托本地高校和广东省教师发展中心,形成以远程为主、融入本地教育资源的上规模、低成本、高效益的培训模式。继续推进“十百千人才工程”,建立名教师、名班主任、名校长培养培训体系,培养一批在省内有影响力的名教师、名班主任、名校长。大力开展面向各级各类教育管理人员、教师技术员的教育信息化能力研修、培训和应用创新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模式转型,建设一支与信息时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相适应的教育管理和教师队伍。
4.推进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工作。进一步实施教师学历提升工程,加大教师学历提升工程政策宣传力度,动员在职教师提高学历,并落实补助政策。落实优秀人才从教激励制度,对新招录到我市任教的具备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的高(职)中教师由市给予一次性学费补助。
5.加强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及时核定落实职业学校教师编制,支持职业学校到职业技术院校或企业招聘“双师型”教师。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探索多种途径增加职业技术学校专业人才,聘请企业高级技能人才到校传经授艺,支持职业学校教师到各类企业加强教学技能实践,千方百计培养一批品牌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增强职业学校的办学能力。
6.提高教师队伍福利待遇。全面落实中小学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两相当”及山区和农村边远地区学校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分类推进教师职务(职称)制度改革,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职称)系列,改善农村学校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健全教师医疗、养老、住房公积金等社会保障制度,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
(二)健全教育经费体制。
完善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健全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经费的体制,落实教育经费“三增长”法定要求。
1.统筹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各级政府根据职责分担筹措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免费义务教育补助资金、教师绩效工资以及教师继续教育、校舍维修改造、标准化学校建设等专项经费落实。筹集地方配套资金,争取省级奖补资金。
2.多渠道筹集非义务教育经费。学前教育实行政府投入、社会举办者投入、家庭合理负担的投入机制。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新增教育经费向学前教育倾斜。高中阶段教育实现以财政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其他多种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体制。各级政府要建立健全职业技术教育拨款机制,加快实施以生均综合定额为主的职业技术教育预算管理制度,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按照学校隶属关系纳入财政预算管理体系。随着地方经济发展、财力增强,逐步提高高中阶段教育财政投入水平。
3.建立健全教育资助体系,实现各学段教育资助全覆盖。建立健全学生资助制度,确保资助资金配套及时、到位,学生资助政策全面落实。逐步实行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和城镇低保户家庭子女接受学前教育予以资助。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家庭困难学生生活补助标准。对农村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予以减免学费,适当给予生活补助。筹足地方助学配套资金,落实农村中职、技工贫困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费政策,落实农村户籍学生和城市低保户学生享受国家助学金制度。推进教育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三年攻坚实施方案的落实,加大对贫困家庭的教育资助,在落实现有各教育阶段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的基础上,精准资助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全面落实生源地入学贷款政策和对困难家庭大学生的资助,让每一位困难家庭大学生圆大学梦。各职业院校要从学校学杂费收入中提取不少于5%的经费用于补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完善财政、税收、金融和土地等优惠政策,鼓励海外潮籍华侨和知名企业家、社会团体和各界热心人士积极捐资助学。
4.加强教育经费的监督管理。坚持依法理财,引导各级各类学校建立健全财务会计制度,加强经费使用内部稽核和内部控制,强化对学校重大建设项目和经费使用全过程的审计,确保经费使用规范、安全、有效。严格实行学校阳光收费制度,规范收费行为和资金使用管理,自觉接受社会监督。提倡勤俭办学,严禁铺张浪费,建设节约型学校。
(三)加快教育信息化发展。
学习借鉴其他地方经验,并探索利用中山市帮扶资源,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
1.全面实施教育宽带网络提速工程。继续推进潮州教育城域网的升级改造,推进移动教育网和无线校园网建设,到2020年,实现全市城镇中小学接入带宽不少于500M、其他学校不少于100M,城市学校班均出口带宽不少于30M、农村中小学班均出口带宽不少于20M、教学点班均出口带宽不少于10M的工作目标。切实推进各级各类学校信息化达标建设,全面建设数字化校园。
2.加快实现全市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班班通”。通过组织全市教师参加“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汇聚名校、名师优质教育资源,免费供农村中小学校师生使用,加快实现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力争到2020年全市中小学90%以上班级配备多媒体互动教学平台,基本实现数字教育资源“班班通”。
3.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全面普及信息技术应用。加快数字化教学、管理平台的引进与开发,整合各类网络工具和社会性软件,建成支持教与学过程、资源个性化推送的教育云学习空间,全面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4.推进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参与建设“粤教云”省级数据中心、省级资源中心,统筹各级教育部门的公共服务资源,构建教育公共数据交换平台,逐步建成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跨层级的数据统一,地方特色彰显,数据互联互通的“粤教云”公共服务平台,为教育统计研究、信息公共、资源共享等各类教育应用提供服务。
5.完善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全市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和基础数据库,建设各级衔接顺畅的全市一体化、区域特色化的教育电子政务、电子校务体系,推进电子成长档案和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建设,建立全市教育数字证书认证中心,形成覆盖面广的教育管理公共服务体系。
6.实施“智慧教育示范工程”推动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学习方式创新。深化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开发信息化环境下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课程,加快数字化课程引进和开发,逐步普及网络学习,积极探索以信息化促进课程改革和教学创新的新思路和新模式,提高学生应用信息技术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力争到2020年建成智慧校园2所、“未来教室”10个。
(四)强化依法治教工作。
贯彻十八大及十八届历次全会和《教育规划纲要》要求,到2020年,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教育制度规范体系;形成政府依法行政、学校依法治校、教师依法执教、社会依法支持教育发展的教育法治实施机制;形成政府依法监管、学校自我监督、第三方评估与社会监督等相结合的教育法治监督体系;形成教育法治工作机构健全,依法处理纠纷的体制机制完善,能够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有力支持的教育法治保障体系;教育部门领导干部、校长、教师依法治教的意识与能力显著提升,青少年学生法治教育体系健全完备。
1.加强教育规章制度建设,健全教育规范性文件制定发布机制。
2.进一步加快转变职能,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转变职能,创新管理方式,遵循管、办、评分离的总体思路,加快建立法制化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
3.推进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健全学校章程,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完善学生权益保护体系。
4.实施教育系统法治观念提升工程,全面加强学生法治教育,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实施中小学法治教育教师培训提升计划,健全青少年法治教育支持体系。
5.健全教育法制工作机构和学校法律顾问制度,构建教育法治智力支持体系。
6.加强督导机构和队伍建设工作,进一步完善督政、督学和监测三位一体的教育督导体系。进一步完善综合性督导、专项督导、经常性督导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育督导机制。结合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积极开展专项督导工作。继续实施并完善督学责任区制度,深入推动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工作。
7.结合教育现代化先进市的建设,全面探索创新教育督导机制,推进全市教育资源优质化、教育硬件现代化、教育管理法制化,全心全意、全力以赴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五)全力营造尊师重学社会氛围。
落实好“传承韩愈文脉,人人尊师重学”相关制度,办好韩愈教育发展基金会,建立市、县(区)、镇(街)、村(居)四级奖教、奖学、助教、助学制度,以“传承韩愈文脉,延续潮人辉煌”为主题,定期举行大型尊师重学系列活动。进一步弘扬韩愈兴学育才精神,在全社会倡导尊重教师、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风尚,调动全社会力量关心教育、支持教育、发展教育,构建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四位一体”教育网络。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宣传作用,广泛宣传教育在经济社会建设中的重要贡献,提高全社会对发展教育事业、改善和保障民生的认识,形成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教育事业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
(六)加强教育装备和后勤保障。
1.实施教育装备提升工程。推进农村教学点办学条件达标建设,提升全市教育装备现代化水平。推进中小学校“创新实验室”建设,积极稳妥推进实验操作考核工作,提升全市教育装备应用效能。建立健全教育装备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加强对中小学实验室、教学仪器设备的质量监管,提升全市中小学教育装备质量。推进中小学图书馆(室)标准化建设,举办“南国书香校园”系列活动,提升全市中小学图书馆(室)的育人功能。
2.推进教育后勤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深化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逐步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学校后勤服务市场体系。全面推进教育后勤服务向精细化、标准化、信息化和智能化转变,率先打造具有地方教育特色的“效率后勤”、“平安后勤”、“公平后勤”、“绿色后勤”、“智慧后勤”和“文化后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