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分享·悦教育”读书心得|共读《旧影潮州》

2022-06-21 15:43
来源:本网
【浏览字体:

分享·悦教育”读书心得|共读《旧影潮州》



一八七零,一段看得见的潮州史

——《旧影潮州》读书心得

(潮州市金山实验学校 赖湘萍)


人应当有权了解自己生活地的可知历史。”

——丁铨(《旧影潮州》作者)

宋代文豪苏轼有诗曰:“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神通。”读书,能增长见识,也能启迪心灵。今年423日国际读书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日报》上分享了他的读书心得,带给我们很多启发和能量。最近,笔者有幸收获一本好书,也想谈一谈关于此书的一些体会。

这本书叫《旧影潮州》,我相信很多人或多或少都有听过。网上查阅、浏览外国网站、实地走访......经过七年的不懈努力,它的第一版于2016年出版,当年的潮州市委宣传部、潮州电视台及潮州的文化保护单位等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它挑选了部分清末到民国时期的潮州影像,通过文献考证、实地探访等形式,为我们讲述老照片背后的故事。

本书作者丁铨,曾经是个媒体人,现今主要从事纪录片拍摄工作。他是我高中隔壁班的同学,几年不见,当年那个腼腆爱笑的文科班男生,一眨眼就变成小有名气的出书人,他曾担任南方日报社记者,近年还导演了《天行情歌》、《方舟.东黑冠长臂猿》等作品。通过这本书,我在他身上看到了潮州人关于家乡的那份亘古不变的情怀。

这些年我也接触过一些有关潮州的书籍,遗憾的是,专门讲述潮州史的并不多,有的话更多的可能是学术著作一类。而《旧影潮州》之所以能引起一波阅读热潮,在于它并不高深但很有趣,它让你看到历史并不是束之高阁的,历史也可以是大众的、贴近生活的。我很喜欢书中引用的一句话:“我们每个人,我们经历过坎坷而美好的过去,都可以成为记忆这座城市的一种方式。”

【三元塔——关于潮州影像史的开端】

开篇第一句,作者提到:“当我们谈论潮州历史的时候,我们谈论什么?我们习惯在历史文字里寻觅蛛丝马迹,忽视摄影技术发明以来记录历史的功能。”于是,在本书第一章《旅程》中,他把第一张潮州老照片,留给了约翰·汤姆逊拍摄的三元塔。除了它有被推断为潮州第一张照片的重要意义外,我们能从它身上看到很多信息。在我国,有不少曾经在交通要道上的建筑因为水路的退化而淡出人们的视野,淹没于历史,三元塔是其中的一座。

一百多年前,汤姆逊进入潮州时第一眼看到令他驻足打开摄像机的便是它。彼时,水路是发达的,塔亦是完整的。这张照片除了从建筑本身反映潮州本地拥有如此技艺高超的砖塔外,也让我们从侧面一窥当时清末时期的交通情况。

换句话说,潮州的影像史,在1870年秋就开始了。

百余年的沧海桑田,于此书的墨香之间,欣然可见。

同为潮州人,本书编辑佃燕婉在后来的采访中提及:“后来我回乡之余经朋友带领,终于攀爬了这座经历了1918年潮汕大地震之后风雨飘摇百年的三元塔。残塔历经天灾和人祸后依旧可从遗存信息中推测和想象原貌,这令我感到震撼,更有汤姆逊提到的‘这是南方最好的一座塔’的同感。”

事实上,我对“三元塔”这个词,是完全陌生的,直到我遇见了《旧影潮州》。

一张老照片,让我们在时空交错中回望历史,定格于晚清政权的风雨飘摇中的,我们的家乡。

不得不说,潮州近代影像的档案资料是贫瘠的,作者利用各种途径进行“搜刮”无疑在这方面填补了一些空白。

昨天晚上,以前的一个学生发微信跟我说:老师,今年市政府决定重修三元塔啦!这些老照片就更具有意义了。听到这里我很高兴,也请教了我们学校的历史老师关于三元塔的历史。在教学工作和实际生活中,这本书对我们不仅有启迪,更带来了一些思考的空间——

国家和政府为什么如此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在保护文物这一方面,我们作为普通市民能做些什么?无声的老建筑、旧文物能让我们了解多少遗留在历史中的未解之谜?通过这本书,我和同事们、学生们在课余会进行相关问题的讨论,我们还会把这些主题列入每周学生社团活动中,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1858和番薯——关于本书的创作理念】

在创作这本书的时候,作者设定了两个关键词——番薯和1858

18586月,也就是清咸丰八年。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当时开放了十个通商口岸,潮州(汕头)也在开埠之列。开埠之后,许多传教士来到中国传教,并带来了西洋的摄影装备,从那时候开始拍摄潮州的照片。

第二个关键词是番薯。据考证番薯是在明万历年间传入中国的,先传入泉州,再到漳州,然后传到潮州。番薯的传入,意味着粮食增长和南方人口大爆炸,潮州府人口激增,更多人走向外面的世界,从而引发下南洋潮,并为原乡潮州带来更多外来影响。

原来,小时候一直听外公说起他的爷爷“过番”之后再也没有回来,讲的就是这段历史。

丁铨说,他选择这两个关键词是因为这里面可以看到一种东西方之间的双向交流。一进一出,潮州真正走向世界。

这一“进”一“出”,也使得曾在中国版图占据重要地位的潮州府,因此得以留下了许多值得回味的老照片。

第一张牌坊街照片、第一张韩文公祠原牌坊背面照片、第一张潮州府衙楼镇海楼照片、第一张潮州车站照片……丁铨说,这些珍贵的历史照片,能让我们从中窥见历史原貌,多少能为已遭破坏或已毁的建筑物提供修复时的依据。它亦提供了历史的细节,我们得以看见文献和口头相传的历史,甚至被时光完全遗忘的一鳞半爪。

【重逢镇海楼——关于潮州府衙的过去与未来】

2020年,潮州这座南方小城因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进入人们的视野。《旧影潮州》增订版的出版,恰逢其时。

昨天,我发了一条微信跟本书作者丁铨聊了一小会儿。我问他,增订版与原版相比,最大的不同在哪里?他说:“主要是搜集到镇海楼的那套老照片吧!”

轻描淡写的一句话,背后却深藏着一段厚重的历史。

翻开增订本,在三元塔照片的后面,赫然出现了这一张重要的照片——潮州府楼的正面影像。而这本增订版也因为它而显得更有分量。

那张旧影中“潮州府”三字所形成的视觉震撼无疑是影像本身所能达到的效果,除此之外,影像还可以让人在有了原样参考的基础上产生更多的联想,将自己生活过的时光和这些历史场景进行交叠,在黑白的影像世界里脑补另一个色彩鲜活的空间。

府衙门前熙熙攘攘的陌生面孔中,或许也有我们未曾见过的祖先?

交错时空中的你我他,也在这些旧时光里不经意间演绎着重逢与离别的戏码。

自明洪武二年(1369年)潮州改置为府到宣统三年(1911年)清灭亡,在这542年的时间跨度里,潮州府衙(又称府署)一直是潮州府政治权力的中心。在潮人心中,它有如天安门之于国人那般,威严而肃穆。

丁铨认为,每个潮州人都应该了解潮州府楼这座代表潮州府的建筑的直观样貌。

然而,191111月辛亥革命,革命军进攻府衙,镇海楼在熊熊战火中付之一炬,被湮灭于历史的天空。

2020年,潮州市决定重修镇海楼。作为古潮州府显著的地标,它的复建将进一步丰实潮州历史底蕴,对潮州文化的弘扬发展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本书的老照片为“镇海楼”复建提供了很多重要的信息。作为一栋府楼标志性的建筑,它更是维系我们海内外潮人乡愁的文化地标。

【后记】

潮州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弥足珍贵,实属难得。我们要很好地去研究她,去爱这座城市,并且呵护好她,建设好她。”——习近平主席在潮州考察调研(20201012日)

丁铨说,潮州老照片的收集和探寻应该是开放的、无止境的,是众人的力量汇聚的,是不断更新、校正和完善的过程。

正所谓,建筑是凝固的历史。透过书里那一张张老照片中沉默不语的它们,我们窥见了一段又一段陌生而熟悉的历史。

没有过去,没有现在。

没有历史,没有未来。

从影像的角度解读百年前的潮州古城,相信能对潮州文化的研究、保护、传承起到一定的作用。而站在更大的维度看潮州,也许会带来更多的思考,游客固然可以来看“当当当”,但也需让人们看到、知道,湘子桥850年桥墩的秘密以及作为广东第二大商业中心的曾经,这需要更多引导。在教学工作中,我们也将这种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融入到学科教学当中,以牌坊街、湘子桥的修复案例,传递给学生坚守优秀文化传统,不断发扬创新精神的理念。笔者希望,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让人们到潮州来的时候,能了解到古文物古建筑的精髓所在,看潮州历史的时候,也能看见潮州的文化和自然环境。在保护潮州古建筑和传统文化方面,我们作为年轻一代更应该承担起自身的使命,“学史增信”,积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挖掘潮人精神之养分,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潮州高质量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笔者更希望,通过阅读与分享,《旧影潮州》可以如作者及其团队所愿:成为潮州人或喜爱潮州的人人手一本的好书!


传承·求真·初心

——读《旧影潮州》有感

(潮州市兰英第二幼儿园 谢浓)


传 承

《旧影潮州》的成书源于一张拍摄于1895年的潮州湘子桥老照片。正是这张“湘子桥前身”的照片,让“80后”潮州青年丁铨萌发了搜寻、探索家乡影像资料的念头。怀揣这份对家乡的深情,几经考证、走访、整理、编著,第一版《旧影潮州》被国家图书馆永久收藏。

在《序》中,北京大学教授陈平原先生如是说:“作者很用心,且充分发挥年轻一辈熟悉网络的优长,做得比我想象中的好。”确实,从书的封面、扉页到内文,再到开篇拉页模仿古代舆图绘制的“旧影潮州地图”,还有以当年汤姆逊拍摄三元塔的玻璃底片为模版制成的书签,这些都足可见作者广为搜罗的心力,执于考证的求真。

让年轻人可以了解陌生的过去,让老一辈可以怀念熟悉的过去,让外地人乃至世界友人可以领略潮州府城独特的魅力。”这是作者的初衷,我们不但能感受到他对故土的温情与敬意,更能体会到他对专业的追求,对乡土文化传承的重视。反观我们的教育也一样。乡土文化是我们祖先世世代代创造并传承下来物质与精神的财富总和,无论是物质的、非物质的都是不可替代的无价之宝!但因现在的教育都在教孩子眼睛向外,导致我们很少让孩子低头关注自己脚下这片土地,造成我们的孩子普遍存在对本土文化的陌生和对故乡的疏离感,加之非遗文化的逐渐消失,更是在摧毁我们文化之根。所以急需我们在教育中注入乡土文化的因素,大力挖掘乡土文化在育人实践中的教育价值,探讨如何从幼儿年龄特征出发,以游戏为主的教学模式设计方案,开展系列的主题活动。

正如著名方言研究专家林伦伦教授所说:“潮语还是潮人的有声标识。一听到潮州话,’胶己人’的感觉就油然而生。”“我们的母语方言会影响小孩子长大后对家乡的记忆,所以留住潮汕童谣就留住了潮汕方言,留住了潮汕方言就留住了潮人文化的根。”这几年教育行政部门也特别重视“乡土教育”的开发,如教材型读本《潮汕文化读本》的教学实践,还有《潮汕话童谣绘本》《潮人好家风》等书的相继问世,它们都以形象生动的绘本形式向小学和幼儿园推广潮语,传承潮人家庭和睦、尊老爱幼等美好品德,让曾经耳熟能详的潮汕童谣能继续口口相传下去,让我们的孩子做个有“根”的幸福人!

自“十一五”课题开始,我园也一直致力于乡土主题教育,以童谣为切入点,融合五大领域,设计区域游戏,创设环境氛围,力求从更深更细的方面,引导孩子了解家乡习俗,欣赏家乡风景,认识家乡特色,发现家乡工艺的精美,认同家乡文化艺术,从潮州手工艺人身上,体会深耕细作、勤劳朴实、精益求精、坚持不懈的工匠精神,以此激发热爱乡土文化、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期望老一辈的精神能在我们21世纪10后这一代播下种子,代代相承。作为能一路跟随、参与其中的我,是特别荣幸的。我能通过自己的教育活动为乡土文化的延续尽自己的一份力,在孩子的心田种下爱家乡的幼苗,在孩子的童年留下美好的家乡回忆,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丁铨在书中也希望“借这扇窗尝试去做更多的事情,譬如让更多本土年轻人参与进来,进行口述史创作和文物文化保育等。”让“旧影”潮州更“新”,让潮州年轻一代更茁壮成长,不也正是我们每位教育人心中所望?

求 真

我们都知道,影像作为一个时代的视觉印记,它以其真实的方式完成对历史与文化的建构和体验。书中作者穷尽心血收集、考据,甚至不惜高价购买的那张张弥足珍贵的老照片,正是对百多年来潮州历史的真实填充。透过影像,让我们更客观、冷静地了解自己脚下所站这片热土的过去,读懂它沉淀已久并延续至今的优秀精神文化。如今,“镇海楼”、“百花台”等影像照片正发挥着其“修旧如旧”的重要作用。

其中《猴洞深处》(47页)这一张,让我印象深刻。其实是源于家庭的小故事,家公是一位家族感强的人,经常跟孩子讲当年程氏祖先的辉煌故事,如程三举、程鹏等人物,每次话题一开,我就当传说故事般一笑而过。可当我翻阅这本书时,竟让我找到家公口中所说“程氏先人程鹏”居住的“猴洞,惊讶之余,急忙拿给他看,到现在我还记得老人家那眼光中闪闪的泪花,口里念叨着:“我就说我没记错嘛,当时我阿公就跟我说有这么一位先人,在当时潮州多么的有名望,他回家乡扫墓时,真的是骑马、坐轿,陪行的队伍都从村头排到村尾呢!”这段我亲身经历的小插曲,也从侧面印证了《旧影潮州》这本书对地方文献的保存之功,以及作者对历史真实重现的执着精神。听说作者除了收集这些照片之外,还重新踏上自己的旅程,去寻找外国人拍摄照片时站的位置,寻找照片中的人与物,情与事,使得照片既能远怀古人,又能近伴今人。这种执着、求真的精神,也正是我们扎根教育第一线的人所必须具备的。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人民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双重责任,既是打开孩子知识大门的导师,也是孩子学做真人的表率。所以,教师在传道授业上不但要有求真务实的精神,还要有执着坚守、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

初 心

1870年这张用湿法摄影技术拍摄的“三元塔”老照片,是我们目前能够找到最早的潮州影像记录。“这些栏杆现在都被损毁了,但保留下来的部分还是充分展现了栏板与立柱之间榫接结构的技巧与美丽……当时江面在此处变窄,鲤鱼山与对岸的虎头山两岸对屿,形成险峡,深涧激流,落差丈余,所以这一带被称为急水埠。当地还流传着自古行船的人如能顺利经过此处,便要写家书报平安的说法。”字里行间,我们能清楚地感受到当时外国人对我们潮人手艺的赞叹,也大大完善了我对家乡的记忆,让我记起儿时父亲跟我讲过的“鳄渡秋风”“北阁佛灯”中那些行船、指航灯的故事,能想象当时人们送亲人远行的担忧和不舍心情,好像也能看到那一艘艘载满期望的红头船,在历史长河中扬帆起航、乘风破浪的情景。忆想当年,那一代的祖辈们为了家人家族家乡,远渡重洋,到海外谋生,在异国他乡挥洒豪情壮志、艰苦创业的英雄气概,发展了海上丝路,呈现了“自省会外,潮郡为大”“他郡县皆不及”的繁华气象。红头船蕴含“团结、拼搏、拓展、创新”的内涵,是潮人精神的象征。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也要发扬红头船精神,牢记责任和使命,不忘教育之初心,与时俱进,不停增强自己涵养,踊跃适应新时代、新课改的要求,努力成为勇于创新、敢于拼搏的“新时代教师。”

期 望

潮州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202010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潮州时的殷殷嘱托还声声在耳,作为潮州当代人,我们要珍惜这份荣光,立足于本职岗位,不断提高自身专业能力和素质修养,引领更多的孩子发现家乡的美,一起为传承和发扬潮州文化尽一份绵薄之力。








附件: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