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产业扶贫“造血”新模式 铺就群众致富路
发展乡村产业,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更是解决农民的就业和收入问题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自2016年,中山驻潮州市饶平县(潮安区)工作组立足潮州地方资源禀赋,坚持产业帮扶,聚焦群众稳定增收和集体经济发展,调结构、转方式、增效益,抓龙头、带产业、建基地,盘活“沉睡”资源,探索产业扶贫“造血”新模式,稳步推进扶贫产业项目落地。
新一轮脱贫攻坚以来,中山对口帮扶潮州市一县(饶平县)一区(潮安区)共18个镇38条省定贫困村,91名中山对口帮扶干部们着力将贫困村的地理劣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因地制宜发掘潮州地方特色产业、传统优势产业,借助发展新理念、新思维和新科技,充分带动群众参与,把一片片茶叶、一个个佛手果、一颗颗橄榄、一味味中草药产品送到千家万户,让青翠的山林、沁人的山风、叮咚的溪流变成宝贵资源,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
如今,潮州市建档立卡贫困户收入、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大幅提高,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全部贫困村、贫困户如期达标顺利退出。贫困村农业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濒临消失到重焕生机,贫困户从不愿意参与到积极主动扩大种养规模。中潮两地共同努力破解发展难题,激活发展活力,稳定脱贫成效,增添发展后劲,将为打赢脱贫攻坚和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强劲的经济支撑。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获省考核获评“好”的等次,潮州市在2019年度省考核中也创历史佳绩,获评“好”的等次,中潮扶贫开发协作共建呈现“好上加好”的可喜局面。
第一阶段 唤醒资源 千方百计破解产业发展旧难题
脱贫攻坚,产业先行。驻县工作组负责人坦言,2016年,驻村工作队刚驻村时普遍发现,产业发展基础弱、规模小、效益低,是制约潮州饶平、潮安贫困村产业发展的根本症结所在。许多传统农业、养殖业管理粗放,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而村内水利、交通等基础配套设施的缺乏,也制约着产业发展。
如何破解产业发展难题,扶持发展富民产业,带领群众早日脱贫致富,成为摆在驻县工作组和驻村工作队面前最迫切、最艰巨、最神圣的责任和使命。
扶贫工作开始后,各个驻村工作队与当地村两委干部深入基层调研,经反复研究论证,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决定依托潮州良好的土地资源优势,以提高种植养殖效益为核心,以科学技术为支撑,以推进土地流转,引进龙头企业进行规模化、产业化经营为模式,以电商为平台,以金融服务为保障,实现乡村产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
以饶平县建饶镇饶中村为例,该村具有悠久的茶叶种植传统,种植面积大,村民种植的白叶单枞质量优良,年产在100吨以上。但由于地处山区,白叶单枞“藏在深山无人识”,优质茶的生产、加工、包装、销售体系等方面的建设滞后,面临销路窄、增产不增收的尴尬。
中山市大涌镇驻饶中村工作队意识到,发展特色茶叶产业,是振兴本村经济,脱贫攻坚的出路。工作队立刻进行实地考察,结合本村实际选产业、定项目,让扶贫项目跟着特色产业走,成立“饶中村经济合作社”,由经联社投入约100万扶贫专项资金与饶平县枕头岽高山茶种植有限公司合作开发“高山茶示范园”项目。2018年4月,工作队再向“枕头岽高山示范茶园”项目投入自筹资金50万元进行合作经营。该项目既能补充公司流动资金,确保茶厂建设、日常运营顺利实施,又能为贫困户带来每人每年400元的增收。
四年多来,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共同努力,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筑巢引凤”等方式,开拓出了一条“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帮扶之路,同时带动有劳动力的贫困户积极参与茶叶种植,通过勤劳的双手脱贫摘帽,掀起饶中村茶农种植高山茶热潮。如今,“茶叶种植(茶农、基地)、收购茶青(公司)、茶叶制作(公司、合作社)、茶叶销售(公司、合作社)”在饶中村已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白叶单枞也成为了饶中村一张乡村名片。
坚持以“产业帮扶”为抓手,着眼“造血”扶贫、可持续脱贫致富,瞄准潮州特色产业,组织实施了现代农业大棚葡萄园观光项目、佛手种植基地、狮头鹅集中养殖、百香果农业生产基地等项目,通过强化利益关联机制和贫困户参与机制,提供资金、技术、销售帮扶保障,引导村集体、企业、合作社等带动贫困户一起发展,坚持产业项目“长短”结合机制,带动贫困户走出脱贫新路子……这样的事例在中山帮扶潮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过程中不时上演,已经成为一种“新常态”。
2016年4月起,中山市对口帮扶潮州市38个省定贫困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选派81名扶贫干部组成1个驻县工作组和38个驻村工作队,驻县工作组在中潮指挥部、中潮两市扶贫办等正确领导下,坚持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用心用情用力,注重关爱民生、结合扶贫扶智,驻村工作队大力推进潮州特色种养业、电商、旅游、产销对接等扶贫方式,初步形成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项目示范基地和特色品牌。
但值得注意的是,潮州市土地碎片化严重、山地多、可耕地少,产业发展规模小,缺乏规模效应,产业项目效益不高,抗风险能力不强,产业项目带贫益贫能力还有待提升,土地流转方面仍需加大,在高质量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第二阶段 产业聚能 因势利导点亮乡村发展振兴路
2019年5月、9月,驻村工作队、驻县工作组分别完成轮换。在新一轮人员选派轮换,中山市11个镇区共选派86名驻村干部进驻潮州,每个村确保2人以上。中山市尤其重视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长的选派,均为各镇区部门中层甚至是重要部门负责人,平均年龄41.3岁。
在配优配强队伍的基础上,2019年,新一轮驻县工作组、驻村工作队充分发挥珠三角干部优势,通过一系列深入调研,广发动、大讨论,坚持以产业扶贫为重要抓手,充分利用潮州市出台土地连片开发鼓励政策,积极探索实践立体产业扶贫模式和综合“带贫增收”发展体系,让产业扶贫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迭代,增强“造血”功能,产业聚能逐步点亮乡村振兴路。据统计,2019年,共新增农业类帮扶产业项目18个,总投入556.69万元。
近日,在饶平县浮山镇石壁村近百亩的中草药种植示范基地里,几位村民正在平整土地。他们说,前段时间收割了溪黄草,现在利用农闲时期种植蔬菜,把土地利用起来。
“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石壁村拥有良好的生态资源,怎么盘活用好,真正将它们变成真金白银,就看我们的本事了。”中山市南头镇驻石壁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张文聪告诉记者。
驻村以来,工作队与村两委干部走遍村里每个角落,想得最多的事就是如何帮助村里发展产业,整合各种资源,带领群众增收致富。为激活土地资源潜力,石壁村利用项目资金,流转返租村民分散、零散的承包地,进行平整开发,并为后期的产品深加工、农业旅游发展做长远规划。
“基地的建设既解决丢荒的耕地问题,也解决了村里的贫困户就业问题。”张文聪说,从2019年开始,中山市南头镇派驻石壁村工作队与村两委一起,以“产业规划为引领,以精准脱贫为目标”,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高校+贫困户”模式,积极谋划建设总面积260亩的中草药种植示范基地,现已建成以溪黄草种植为主的“百草园”、以南姜种植为主的“百姜园”。
至2019年底,石壁村有劳动力贫困户人均年收入由2016年的不足4000元提升到19423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由2016年的3000元提升到6.3万元,分别是帮扶前的4.85倍、21倍。全村16户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
捆绑项目建设、规模流转土地、连片开发产业、坚定抱团发展……2019年,对口帮扶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驻县工作组总结经验,携手潮州,坚持以巩固和提高脱贫攻坚质量为核心,狠抓落实,继往开来乘势前进,不断考察引进新项目,为产业扶贫注入新动能,坚决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
第三阶段 产业赋能 提升造血能力走出扶贫新路径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推进消费扶贫也是中山对口帮扶潮州扶贫工作的一个重要战场。直播带货、举办扶贫特色产品展销会、签署合作框架……消费扶贫在扶贫工作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今年5月份,在驻县工作组的搭桥引线下,潮州市扶贫办、中山市扶贫办分别与广东壹加壹商业连锁有限公司签订消费扶贫合作框架协议书,通过超市商场、扶贫产品销售公益专区、电商销售等方式,宣传推介潮州扶贫产品,探索开展订单农业,不断深化消费扶贫工作。
同时,驻县工作组还通过搭建购销对接渠道,有效促进中山市与潮州市签订《关于建立优质农产品产销合作关系的框架协议》,强化对帮扶地区扶贫项目的支持力度;探索开展“订单生产”,发动各驻村工作队用好用足消费扶贫政策,以镇为单位开展对口帮扶贫困村定向直供直销本镇机关、学校、医院和企事业单位食堂活动;支持发展“电商+农户”“微商+农户”等现代先进销售模式,推销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并推行“直通式”消费扶贫,积极组织参加中山市“广东扶贫济困日”展销会等扶贫产品展销会,宣传推介销售扶贫产品,实现社会爱心消费与贫困群众脱贫需求精准对接;除了积极应对疫情影响而持续开展潮州柑、饶平桂味荔枝、储良龙眼等潮州优质农特产品的多途径多渠道有效带货促销外,驻县工作组更充分利用和发挥各个中山对口帮扶责任单位(镇区)举办年度产业大会的契机,将中山对口帮扶潮州消费扶贫特色产品展销会有机植入,创新顺利开展镇区专场的消费扶贫展销会,如古镇盆景园专场、横栏花木产业大会专场、小榄菊花会专场、东升美食节专场等,均收到良好的效果。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关键是要形成稳固的扶贫产业链。只有因地制宜、实事求是,通过科学规划、精心培育,不断创新产业帮扶模式,完善扶贫产业链条,为产业赋能,才能拉动经济发展,让群众真正脱贫致富。
如何通过深加工,让农产品变为高附加值的农商品?在驻村工作队的带领下,饶平县浮山镇石壁村大胆创新思路,积极与当地的茶叶加工厂、茶叶专业合作社抱团发展,发挥各自优势、分工协作,将溪黄草深加工成大家容易接受的溪黄草茶,打造生产、加工和包装销售的溪黄草茶产业链条,并通过扶贫产品认证,大幅提高中草药的产业价值,让“农产品”变成了高附加值的农商品,进一步提高了村民和村集体的收入。驻村第一书记张文聪说,以前,石壁村种植的溪黄草以全草卖,湿货每斤9毛钱,一亩地产值大约6000元。经过深加工后,以每斤70元的推广价来计算,每亩产值可达10000多元。
驻县工作组通过立足潮安区、饶平县等贫困村资源禀赋,创新推行体验式消费扶贫模式,打造一批乡间民宿和农家乐、乡村茶座,促进农旅融合带动消费扶贫,延长产业链,辐射带动沿线村庄发展。
潮安区归湖镇石陂村泉水叮咚作响,慕名而来的游客在山中感受清凉,体验乡村自然景观,品尝美味农家宴;依托当地产业资源优势,饶平县新塘镇顶厝村探索出一条“茶叶+旅游”融合的劳动脱贫发展之路;探索农旅融合旅游扶贫模式,樟溪镇英粉村增设特色农特产商店及微商网店,带动特色生态农产品销售……农旅融合的创新举措进一步巩固了脱贫成效,通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将人气转换成财气,充分发挥旅游经济带动作用,带动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大幅提增。
此外,为努力克服疫情影响,驻县工作组还不断协助加快扶贫产业开发,推进产业项目落地。据统计,今年新动工项目15个,计划投入自筹资金937万元。
接下来,驻县工作组将继续与我市干群携手协作,坚持任务目标导向、问题导向,运用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在做好巩固脱贫成效、扩大脱贫战果的基础上,做好总结宣传,讲好扶贫故事等各项工作;继续积极探索以消费扶贫为重要抓手,顺应“互联网+”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把电子商务同扶贫开发结合起来,积极打造农村电子商务平台,通过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构建完整产业链条,打造产销对接平台,倒促扶贫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壮大,带贫益贫,确保贫困户不返贫、边缘户不致贫,带动全体村民共同富裕,为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打好坚实基础。
(潮州市扶贫办供稿)
拟发:广东扶贫信息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