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6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 )
2006-03-31 18:13
发布单位:市发展和改革局
【浏览字体:大 中 小】
潮州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执行情况与2006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潮州市发展和改革局局长 詹炳丰
(2006年3月13日)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我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6年计划安排草案,请予审议。
一、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5年,在中共潮州市委的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市政协的关心、支持与监督下,我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抓落实、重创新、促发展”的方针,经济社会继续保持健康较快协调发展。据初步核算,全市生产总值289.11亿元,比上年增长12%,“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0%的预期目标顺利实现。人均生产总值为11564元,约1433美元,比上年增加212美元。三次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调整为11.9:53.1:35.0。
(一)农业生产保持稳定,粮食生产喜获丰收
以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为目标,认真贯彻中发[2005]1号文和粤发[2005]4号文精神,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扎实推进农村二轮土地承包,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全年第一产业增加值34.31亿元,增长0.3%。粮食种植面积103万亩,总产量45万吨,与上年持平;其中水稻种植面积70.6万亩,总产32.81万吨,增加1600吨;水稻亩产467公斤,比上年增加8公斤。
(二)工业生产较快发展,经济效益继续提高
全年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544.11亿元,增长9.5%,实现增加值135.1亿元,增长14.2%。特色工业发展加快,规模以上七大支柱行业增加值39.2亿元,增长21.3%;其中,陶瓷工业增加值17.8亿元,增长32.2%,不锈钢、服装、塑料工业分别增长35.7%、21.7%和21%。创品牌工作卓有成效,全年有7家企业产品获“中国名牌”称号,获省级以上的名牌、名标47项。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20.4%,提高4.5个百分点。全社会供电量为33.17亿千瓦时,增长15.2%。
(三)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全年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97.6亿元,增长27.2%;其中5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额91.54亿元,增长26.4%。基本建设投资61.48亿元,增长45.7%;更新改造投资20.15亿元,比增27.9%。列入年度重点建设46个项目进展顺利,全年完成投资39.6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90.5%。潮州三百门电厂1、2号机组即将建成投产;韩江潮州供水枢纽已于2005年9月下闸蓄水,开始试发电;碳化钨粉生产线建成投产,潮州新货柜车查验场、市老龄人康复中心(市福利院)以及市金山中学等学校新校区建成交付使用,有效发挥经济和社会效益。
(四)对外贸易保持活跃,开放水平快速提升
2005年,我市与泰国曼谷正式缔结为友好城市,在深圳、澳门等地成功举办潮州投资环境推介会、陶瓷博览会、美食文化节等一系列活动,促进对外贸易与开放水平的提高。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8.92亿美元,增长23.3%。其中出口14.8亿美元,增长25.6%。支柱产业出口优势明显,其中陶瓷出口7.5亿美元,增长33.5%。对各主要贸易市场出口形势良好,其中对欧盟出口3亿美元,增长61.4%,成为我市出口第一大市场。招商引资工作有新进展,全年合同利用外资1.18亿美元,增长17%;实际利用外资0.6亿美元,增长2.8%。
(五)消费需求稳中趋旺,居民收入有所提高。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2.99亿元,增长12.7%。旅游市场保持活跃,全年接待海内外游客164.3万人次,增长14.6%;实现旅游收入23.8亿元,增长14.8%。汽车、商品房消费加快,全年新注册入户汽车8103辆,增长20.9%;商品房销售面积37.51万平方米,增长20.57%。受食品、燃料类价格影响,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2.7%,其中食品类价格提高8.7%。城镇职工平均工资10377元,增长13.5%;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946元,增长7.1%;农民人均纯收入4260元,增长3.3%。
(六)财税收入增势良好,金融运行保持平稳
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6亿元,增长21.3%;国税国内税收收入13.7亿元,增长25.4%;地税税收收入8.5亿元,增长23.3%。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329亿元、137.2亿元,分别比年初增长15.8%、12.6%;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46.3亿元,比年初增长15.9%。金融机构现金净投放比上年下降1.9%,本外币存贷比为41.7%。
(七)县域经济稳步发展,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初步核算,潮安县实现生产总值112.3亿元,增长13.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1亿元,增长29.1%;经济总量跃居全省百亿县前十名。饶平县实现生产总值72.91亿元,增长9.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0.98亿元,增长18%。创园工作继续推进,潮枫路改造、市第一污水处理厂扩建、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首期工程建成,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0%,市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39.9%,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保持100%,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66.8%。市区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1.8平方米,增长4.81%;农民人均居住面积23.1平方米,与上年持平。
(八)社会保障逐步加强,社会事业迅速发展
在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指导下,各项社会事业保持较好发展势头,经济社会发展较为协调。
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全年参加养老、失业、工伤、医疗保险的人数分别比上年增长12.2%、11.5%、11.9%和60.6%。社会保险费3.84亿元,增长10.4%。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到4.86万人,增长18%。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取得新成效,全年新增就业岗位2.83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68%。
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学校布局进一步优化,市金山中学、市高级中学、湘桥区城南中英文学校新校区投入使用,普通高考入围率达到84%。市技工学校通过评估成为省重点技工学校,市卫生学校晋升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市累计已认定的省级高新技术企业81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7家;已建立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的企业共26家,其中省级8家;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进一步提高,规模以上工业创新产品产值63.6亿元,增长22.3%。
文化、卫生事业取得新进展。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迁建、潮安县人民医院扩建及广济桥修复工程进展顺利,市文化艺术馆、博物馆、饶宗颐学术馆项目开工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动漫产业项目加紧实施。城乡卫生服务水平有所提高,目前,市城区共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2个;全市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107.5万人,覆盖率为55.9%,比上年提高11.7个百分点。
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扎实有效。全年人口出生率为9.9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42‰,分别比上年下降0.35和0.41个千分点;计划生育率提高至90.7%。
民政、侨务、体育、人防、气象、地震、广播电视、档案、地方志等其它社会事业均取得新成效。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经济总量小、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粗放型增长、城乡收入不平衡等一些长期制约我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仍较突出。同时,资金、能源、资源、环境制约加剧,社会不安定因素等问题也有待我们在新一年的工作中积极面对并逐步改善。
二、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安排意见
根据市委十一届八次全会精神,并与“十一五”规划目标相衔接, 2006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
生产总值增长12%,其中:第一产业增长1%、第二产业增长14%、第三产业增长12%;
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上年下降3%;
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增长3%;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
外贸出口增长16%;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5%;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4.5%;
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8%以下;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
实现上述目标,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科学发展、优化结构、提高水平、全面推进”的工作方针,紧紧抓住“自主创新、品牌带动、市场开拓、港口建设、人才兴市”五个发展战略,扎实抓好以下各项工作。
(一)致力于推进潮州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继续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致力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是大力推进农村“三化”进程。要从实际出发推进农村工业化,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和资源型工业。重视城乡规划工作,完善中心城镇建设,加快农村城镇化步伐。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创新经营管理和农户联结机制,增强开拓市场能力。
二是努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要加快完善农业和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投资管理体制,增加对农村“水、电、路”和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领域的投入,加快镇通村公路建设,努力解决农村“一保五难”问题。重视农村生态保护与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抓好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和连片旱涝保收农田建设,加强农村排污系统规划建设,逐步改变农村环境“脏、乱、差”现象。
三是深化农村体制改革。要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落实粮食直补和最低收购价制度;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和安置机制;进一步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和就业培训,规范劳动力市场,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加强农村市场设施建设,创新农村市场销售方式,扩大农村消费。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大力发展现代农村金融。
(二)致力于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效转变
坚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加大产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力度,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一是全面实施自主创新战略。要切实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开发投入,支持企业建立各种形式的研发机构。切实抓好电解质陶瓷隔膜技术产业化、高亮度发光二极管生产线等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培育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力争全年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至46.5%。
二是积极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为核心,建立资源集约利用机制,大力推进节水、节电、节能、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加快新产品、新材料、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组织实施建筑节能、政府机关节能等节能工程,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构建节约型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加强水资源保护和综合利用,大力节约用水,积极推广农业节水灌溉,强化中水回用,提高水重复利用率。实行更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加强矿产资源管理,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
三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制定和完善循环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加强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建设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鼓励工业园区、特别是工业企业发展能源梯级利用技术,发挥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效应,形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产业链。积极实施陶瓷废物回收利用等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改造项目,建设市陶瓷工业固体废物处理中心。
(三)致力于推进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
以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提高产业竞争力为核心,推动产业结构由偏轻型向适度重型化转变,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
一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积极推广良种良法,实现种养良种化;围绕潮州茶叶、潮州柑、金石花卉等优势农产品产业,以加工流通组织为龙头,发展一批区域化、专业化程度高的农产品产业带,实现生产规模化;进一步健全农业标准化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年计划粮食种植面积98万亩,其中水稻70万亩,良种率达到80%以上。
二是提升工业发展水平。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以技术创新为支撑,大力发展陶瓷、服装、食品、电子等支柱产业,继续着力打造陶瓷产品研发中心、制造中心、集散中心以及国际婚纱晚礼服设计中心、制造中心和时尚发布中心,加快建设国家陶瓷质量检测中、省级食品检测中心,培育发展陶瓷、食品等产业集群示范基地。加快发展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培植更多省级以上名牌名标,争创国际知名品牌,加快发展现代企业集团,做大做强地方特色经济。力争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增长14%。
三是大力发展港口经济。要充分发挥港口优势,积极组织实施《潮州港经济区总体规划》,推进港口建设战略的实施。重点加快各功能园区尤其是重化工业区的详细规划,大力培育、引进、发展能源和石化产业,形成沿海重化产业带,增强经济发展后劲。要加强国家级渔港建设,加快养殖业结构调整,积极推广深海网箱养殖和远洋捕捞;对港区现有产业、企业进行整合、重组与优化升级,实现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
四是加快发展服务业。要充分利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及中国著名侨乡优势,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力度,加快旅游景区景点建设和服务设施建设;大力扶持发展动漫、光盘、印刷等新兴文化产业。加快广济桥修复、饶宗颐学术馆、市文化艺术馆等文化旅游项目建设,保护和利用潮州音乐、潮绣、潮州木雕等文化遗产,开辟生态文化、古城文化、特色工业等精品旅游线路,办好第二届潮州文化旅游节,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加快发展信息、房地产、金融、仓储、物流、中介等服务业,促进服务业全面发展。
(四)致力于推进固定资产投资的较快增长
要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加强论证,切实抓好交通、能源、水利、环保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与管理,争取列入年度重点建设的53个项目完成年度投资计划52.0亿元,促进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
一是加快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要把开发建设潮州港经济区作为新一年工作的着力点,抓紧加快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投资吸引力,重点做好大唐潮州三百门电厂、华丰石化基地等在建工程的协调服务,促进项目顺利实施、发挥效益;进一步完善港区道路、给排水、供电设施,扎实推进电厂3号和4号机组、风力发电厂、潮州港经济区供水工程等项目的前期工作。
二是拓展投融资方式,努力解决重点项目建设资金“瓶颈”问题。要切实加强与上级有关部门的联系,积极上省跑部,争取各类建设资金支持项目建设;建立经常性的银企联系协调机制,继续抓好银企推介会,努力为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吸纳更多社会资金投入重点项目建设,缓解重点项目建设资金不足问题。
三是切实加强领导,规范管理。要落实责任制,定期召开重点建设项目工作会议,提高协调服务水平,妥善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加强建设项目招标投标与稽察工作,确保重点项目建设顺利进行。要加快韩江北桥、华丰石化基地等重点项目的建设进度,积极配合推进韩江潮州供水枢纽、潮揭、汕梅高速公路潮州段建设,协调推进厦深铁路、500千伏潮州输变电工程等项目前期工作。
(五)致力于推进内外源型经济做大做强
要以国内外区域合作的加强为契机,进一步发挥“侨乡”优势,抓住潮州与曼谷建立友好城市的良机,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积极实施市场开拓战略,做大做强内外源型经济。
一是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加强与世界各地华侨华人的联系与合作,更好地做好“侨”字文章;加大潮州投资环境宣传推介力度,创新引资方式、方法,把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港口优势、侨乡优势转化为招商引资优势;积极推进潮州港经济区、市开发区二期工业园区、潮州铁汫线工业园区等载体建设,创造条件承接发达地区特别是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
二是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要进一步优化出口商品、出口市场和贸易方式结构,健全贸易摩擦预警机制,继续发挥陶瓷、服装、机电、鞋类等传统产品出口的优势,鼓励和支持企业参加各类国际经贸洽谈活动;积极发展加工贸易出口,大力扶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着力扩大知名品牌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品牌的产品出口,促进出口产品升级。
三是加强“引进来,走出去”工作。继续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形式,举办或组织企业参加各种展销会、洽谈会、博览会,多形式开展区域经贸合作,主动融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以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和闽粤赣十三市经济协作为平台,引导企业加强与国内其他省市的交流与合作,做大做强“潮州品牌”。
四是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要以工业化为龙头,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以工业园区和专业镇为载体,积极引导企业进园区,推进产业集聚发展;要主攻民营经济,培育特色经济,发展配套经济,提升劳务经济,培育县域优势产业,加快县域工业化发展步伐;加强城镇发展规划,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县域城镇化进程,增强县域综合竞争力。
(六)致力于推进生态潮州建设
要高度重视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不断改善城市环境,促进人与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一是完善环境保护管理机制。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和工业项目建设,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保设施“三同时”制度,严把环保准入关。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制度,加强环境监察和监测能力建设,定期开展对污染严重、按国家有关要求应淘汰的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的清理整顿。
二是加强水、大气等的污染防治。扎实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培植一批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发展环保型产业。逐步推进重点流域、区域、近海海域和江河出海口的环境综合整治,加强水源保护,禁止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布点建设排放污水项目。加强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杜绝露天焚烧废物现象,改善空气质量。妥善处置固体、危险废弃物,加强对使用苯等危险化学品的管理和防护。
三是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环保设施建设投入机制,促进环保投入的多元化、社会化,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进程,抓好韩江、黄冈河及枫江流域综合治理,推进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配套项目建设、市区排污系统改造、西湖公园截污整治工程,重视韩江潮州供水枢纽库区环境保护。
四是重视生态保护、生态重建与恢复。加强对农田林网、自然保护区、生态建设区、城市公园、生态公益林、沿海防护林、人工渔礁的保护与建设,提高土地生态安全;强化海岸带、海域、海滩涂的使用管理,妥善处理好海洋开发和防洪、船舶通航的关系,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积极开展创建绿色城镇、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生态示范区等活动。
(七)致力于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要围绕解决影响发展全局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积极稳妥地推进各项改革工作,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上取得新突破,促进体制机制创新,增强科学发展动力。
一是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坚持依法行政,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错案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加强行政能力和政风建设,深入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扎实开展第三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根据国家和省的总体部署,积极稳妥地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二是健全公共财政体系。进一步理顺财政管理体制,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清理和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加大财税征管力度,壮大地方财力。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财权事权,积极推进部门综合预算,加快推进、建立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继续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加强对政府采购的监督和管理。
三是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全面实行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制和备案制,进一步落实企业的投资自主权。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范围,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加快推行政府行政性、公益性投资项目代理建设制。建立健全重大建设事项广泛征询意见、专家论证、决策评估机制以及公示、听证制度。
四是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完善行政执法、审计监督、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市场监管体系,创造和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强对食品、药品安全生产和市场的监管,健全产品质量体系和监管机制,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走私贩私、商业欺诈等违法行为。清理和取消抑制消费的不合理规定,促进住房、汽车、教育、旅游、信息等消费的健康发展。
(八)致力于推进社会和谐发展
按照建设和谐潮州的要求,在做强做大我市经济总量的同时,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社会文明和谐。
一是大力发展教育和人才事业。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进一步盘活教育资源,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推进普通高中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加大对相对落后地区基础教育的扶持力度,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办学,推动教育投资多元化,争取今年全市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68%,高考入围率在80%以上。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建设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充分发挥人才作用的体制、机制、环境,培养、引进和使用好各类人才。
二是积极发展卫生和体育事业。深化卫生体制改革,抓好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和医疗救治三大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强疫情监测,防止传染性疾病的暴发流行。加快市中心医院内科大楼、市妇女儿童医院、潮安县人民医院建设。扶持发展中医药事业。扩大社区卫生服务。改善农村卫生条件,提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面,争取覆盖率达到60%。大力发展体育事业,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建设西湖山全民健身广场。
三是加强人口计生和劳动保障工作。健全依法行政、利益导向、流动人口管理、综合治理机制,严格实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属地化管理,落实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制度,稳定低生育率,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0‰以下。继续实施积极就业和再就业政策,加强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力争全年新增就业岗位3万个以上。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立以失地农民为重点的农村保险制度,继续抓好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争取全年参加养老、失业、工伤、医疗保险人数分别达到30、26、19和10万人。
四是加强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建立健全技术支撑、监督、应急救援体系,全面推行安全生产管理目标责任制,认真执行生产性建设项目安全设施和消防“三同时”制度。加快完善公共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加强应急物资生产、储备和避难场所建设。进一步完善国民经济动员预案,加强平战结合与人防工程建设;建立健全粮食安全预测预警体系和应急机制,加快市级4万吨粮库建设,增强粮食储备能力。
五是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和其它社会事业发展。深入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现代公民教育活动,丰富和发展新时期潮州人精神。积极开展“双拥共建”工作,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进一步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坚持儿童优先原则,继续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切实保障妇女、未成年人、青少年的合法权益。积极推进老龄人、广播电视、档案、地方志等社会事业发展。
各位代表!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市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的关键一年。我们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十一届八次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振奋精神,顺势而上,真抓实干,开拓进取,为把我市建设成为充满活力、富有魅力、文明和谐、富裕安康的广东“东大门”而努力奋斗!
(市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批准)